酶制劑指從生物(包括動物、植物、微生物)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質。主要用于加速食品加工過程和提高食品產品質量。主要生產提取模式采用濃縮-烘干-破碎-篩分,主要應用設備:烘干機、破碎機、振動篩、給料機、過濾機、輸送機、提升機等設備。
我國允許使用的酶制劑有:木瓜蛋白酶——來自未成熟的木瓜的膠乳中提取;以及由米曲霉、枯草芽孢桿菌等所制得的蛋白酶;α-淀粉酶——多來自枯草桿菌;糖化型淀粉酶——我國用于生產本酶制劑的菌種有黑曲霉、根酶、紅曲酶、擬內孢酶;由黑曲霉、米曲霉、黃曲霉生產的果膠酶等。
增味劑
是指為補充、增強、改進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質。有的稱為鮮味劑或品味劑。我國目前允許使用的增味劑有谷氨酸鈉、-鳥苷酸二鈉和5’-肌苷酸二鈉5’-呈味核甘酸二鈉、琥珀酸二鈉和L-丙氨酸。谷氨酸鈉為含有一分子結晶水的L-谷氨酸一鈉。易溶于水,在150℃時失去結晶水,210℃時發(fā)生吡咯烷酮化,生成焦谷氨酸,270℃左右時則分解。對光穩(wěn)定,在堿性條件下加熱發(fā)生消旋作用,呈味力降低。在PH為5以下的酸性條件下加熱時易可發(fā)生吡咯烷酮化,變成焦谷氨酸,呈味力降低。在中性時加熱則很少發(fā)生變化。谷氨酸屬于低毒物質。在一般用量條件下不存在毒性問題,而核甘酸系列的增味劑均廣泛的存在于各種食品中。不需要特殊規(guī)定。近年來,有開發(fā)了許多肉類提取物、酵母抽提物、水解動物蛋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。
防腐劑
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,防止食品腐 敗變質,延長食品保存期的物質。防腐劑一般分為酸型防腐劑、酯型防腐劑和生物防腐劑。
一、酸型防腐劑
常用的有苯甲酸、山梨酸和丙酸(及其鹽類)。這類防腐劑的抑菌效果主要取決于它們未解離的酸分子,其效力隨PH 而定,酸性越大,效果越好,在堿性環(huán)境中幾乎無效。
1.苯甲酸及其鈉鹽: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。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,故多使用其鈉鹽。成本低廉。 苯甲酸進入機體后,大部分在9~15小時內與甘氨酸化合成馬尿酸而從尿中排出,剩余部分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解毒。但由于苯甲酸鈉有一定的毒性,目前已逐步被山梨酸鈉替代。
2.山梨酸及其鹽類:又名花楸酸。由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,故常使用其鉀鹽。山梨酸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,可參與機體的正常代謝過程,并被同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,故山梨酸可看成是食品的成分,按照目前的資料可以認為對人體是無害的。
3.丙酸及其鹽類:抑菌作用較弱,使用量較高。常用于面包糕點類,價格也較低廉。丙酸及其鹽類,其毒性低,可認為是食品的正常成分,也是人體內代謝的正常中間產物。
4.脫氫醋酸(dehydroacetic acid)及其鈉鹽:為廣譜防腐劑,特別是對霉菌和酵母的抑菌能力較強,為苯甲酸鈉的2~10倍。本品能迅速被人體吸收,并分布于血液和許多組織中。但有抑制體內多種氧化酶的作用,其安全性受到懷疑,故已逐步被山梨酸所取代,其ADI值尚未規(guī)定。
二、酯型防腐劑
包括對羥基苯甲酸酯類(有甲、乙、丙、異丙、丁、異丁、庚等)。成本較高。對霉菌、酵母與細菌有廣泛的抗菌作用。對霉菌和酵母的作用較強,但對細菌特別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及乳酸菌的作用較差。作用機理為抑制微生物細胞呼吸酶和電子傳遞酶系的活性,以及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結構。其抑菌的能力隨烷基鏈的增長而增強;溶解度隨酯基碳鏈長度的增加而下降,但毒性則相反。但對羥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復配使用可增加其溶解度,且有增效作用。在胃腸道內能迅速完全吸收,并水解成對羥基苯甲酸而從尿中排出,不在體內蓄積。我國目前僅限于應用丙酯和乙酯。